肉牛魏氏梭菌病的病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及防控措施
肉牛魏氏梭菌病属于一种急性传染病,具有较低的发病率,但死亡率非常高,可达到70%~100%.病牛临床上的主要特征是气性坏疽和肠毒血症,且实质器官和消化道发生出血,并会突然发生死亡.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尤其是春秋两季比较容易发生.魏氏梭菌性肠炎主要由A型和E型菌及产生的α毒素所致。它广泛存在于土壤、饲料、蔬菜、污水、粪便中。下面就来具体了解一下:肉牛魏氏梭菌病的病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及防控措施。
1、病因分析
肉牛发生该病主要是由于饲养管理粗放、操作不当,饲养过程中经常更换饲料或者饲喂大量的高蛋白饲料、青贮饲料等,造成体内pH值明显降低;在发病时气候突然发生改变,引起应激反应,促使机体抵抗力减弱,从而出现发病。
2、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肉牛往往突然出现发病,基本没有表现出症状或者刚发现症状就快速死亡。病程持续时间较长时,病牛体温基本没有变化,肌肉震颤,躯体抽搐,四肢呈游泳状划动,可视黏膜潮红,眼球转动,大量流涎,磨牙,有白色泡沫从口腔、鼻腔流出,在1-2 h内会发生死亡。死后病牛舌头伸到口外,腹部快速膨胀,肛门明显外翻,并有少量粪便排出。
对病死牛进行剖检,主要特征是全身实质器官和小肠都发生出血。胸腔、腹腔以及心包存在积液,大面积心肌发生出血,气管发生弥漫性出血;肝脏呈紫黑色,并发生肿大,表面存在出血斑;胆囊发生肿大;肺脏充血、水肿;脾脏发生肿大,并存在出血点;小肠黏膜发生充血、出血;下颌淋巴结以及肠系膜淋巴结发生充血、肿大。
3、实验室检测
涂片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心脏、肝脏、肺脏、脾脏、胃、肠组织,切开后用切面进行触片,同时取肠内容物制成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进行镜检。结果在组织触片中看到单个或者成对存在的革兰氏阳性菌,菌体粗短,两端钝圆,没有鞭毛,无法自行运动,能够形成荚膜及芽孢;肠内容物涂片中能够看到大量呈革兰氏阳性的大杆菌,菌体两端钝圆,还有少部分革兰氏阴性的短杆菌。
细菌分离培养。将肝脏、肠内容物分别在厌气肉肝汤培养基(在65℃下经过15 min预热)和鲜血琼脂平皿上接种,放在37℃温箱中进行培养。经过6h厌气肉肝汤会出现均匀浑浊,产生大量的气体;经过24 h鲜血琼脂平皿上会长出中等大小的半透明菌落,呈灰白色,表面光滑,边缘如同锯齿,且菌落周围能够形成双圈的溶血环。取培养菌进行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使用显微镜检查,发现厌气肉肝汤和鲜血琼脂培养的细菌都非常纯粹,都为革兰氏阳性大杆菌,菌体两端钝圆。
生化试验。挑取分离的菌株进行生化试验,发现该菌能够使葡萄糖、麦芽糖、果糖、乳糖、半乳糖以及甘露糖发酵而产气产酸,但不会使鼠李糖、山梨醇和木糖发酵;硫化氢、甲基红、吲哚试验结果呈阴性;硝酸盐利用试验、明胶液化试验、乙酰甲基甲醇试验结果呈阳性。
动物试验。取6只健康无病的小鼠,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3只。其中一组为对照组,每只腹腔注射2 mL肉汤;另一组为试验组,每只注射2 mL细菌肉汤24 h培养物。结果发现对照组小鼠没有出任何异常现象,而试验组小鼠经过12 h都发生死亡,且尸体发生臌气,腹围明显增大,可比正常大1-2倍,剖检发现各个脏器存在大量气泡,取肠黏膜浸出物、肝脏进行涂片,经过染色镜检,发现与病牛相同的细菌。另外,也可给家兔静脉注射24 h纯培养物,经过15 min采取静脉推注空气处死。经过4h对尸体进行剖检,发现肝脏肿胀,质脆脆弱,各个脏器存在大量气泡,肠道大面积出血,其中最严重的是回肠和结肠,取肠黏膜浸出物、肝脏进行涂片,经过染色镜检,可发现与病牛相同的细菌。
4、防控措施
药物治疗。一般来说,病牛常使用磺胺药、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以及林可霉素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病牛可按体重静脉注射1-1.5 mL/kg磺胺嘧啶钠注射液,每天2次,连续使用3-5天,并按体重肌肉注射0.1 mL/kg复方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每天2次,连续使用3-5天。如果病牛发生酸中毒,可静脉注射500 mL 5%碳酸氢钠溶液,并配合肌肉注射适量的维生素C溶液,连续使用3天。如果病牛症状严重,可注射患魏氏梭菌病康复牛血清或者抗牛魏氏梭菌高免血清进行治疗。
免疫接种。如果牛场发生过该病或者饲养管理水平较差,可考虑使用魏氏梭菌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免疫时间、方法以及剂量可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操作。一般来说,牛群可在每年春秋季节(即4月份和9月份)分别接种1次疫苗。对于发病牛场,可给全部牛紧急接种多联浓缩苗(魏氏梭菌A、B、C、D型),每头皮下注射1. 5-2 mL。
加强饲养管理。肉牛处于不同的阶段,即生长、发育、生产以及繁殖等阶段,要根据饲养标准饲喂品质优良的全价配合饲料,更换饲料时禁止突然进行,不允许饲喂品质恶劣、霉败的饲料,同时要合理搭配精粗料。饲喂精料时,要采取“先给草、后喂料”的方式,尤其是饲喂玉米时,要注意避免个别牛大量采食。牛场要加强环境消毒,粪便要及时清扫,保持干燥、清洁,且场地、设施以及用具要定期进行全面消毒。
病原学
1.1分类
本菌可产生多种外毒素及酶类。根据魏氏梭菌所合成分泌的主要毒素,可以将其分为A,B,C,D,E型,其中A型能够感染到人,形成气肿疽,死亡率不一,B、C、D型特别与动物的肠道感染关系密切。
1.2形态及染色特征
两端钝圆,粗大杆菌,单在或成双排列,短链较少,无鞭毛,不能运动,在动物机体里或含血液的培养基中可形成荚膜,无芽孢,革兰氏阳性。
1.3 生化特性
牛乳培养基中“暴烈发酵”,即接种培养8—10小时后牛乳被酸凝,同时产生大量的气体,使凝块变多孔的海绵状,严重时被冲成数段甚至喷出试管外。
1.4 培养特性
厌氧菌, 对营养要求、厌氧要求不高。部分菌可使牛肉块变成为粉红色。在普通培养基上均易生长,在葡萄糖血琼脂上的菌落特征:圆形、光滑、隆起、淡黄色、直径2—4mm、有的形成圆盘形,边缘成锯齿状。多次传代后,表面有辐射状条纹的“勋章”样且菌落周围有棕色溶血区。有时为双环溶血,内环透明,外环淡绿色。
流行病学
本病80年代已在我省零星散发,近几年有上升趋势。并且在我国的四川、江苏、吉林、安徽、河南、山东、福建、陕西等省广泛流行过,A型为主要病原菌,其它因素协同作用。本病多数在秋末冬初尤其在气候变化异常,阴雨潮湿的条件下流行且本病不分年龄性别品种均可发病。在仔猪和种猪中 发生率高于育肥猪,仔猪可暴发流行,常整窝发病,病死率20%—70%,种猪和育肥猪呈零星散发,中猪和成猪常突然发病,病程极短,如救治不及时很快死亡,也有不见任何先兆症状突然死亡。
本病常见于1—3日仔猪,1周龄以上仔猪发病率要减少,育肥猪、成年猪多发于90—180日龄,很多病例来不及治疗而死亡,且猪场一旦发生本病不易清除。
牛以零星散发为主,多发于7月龄至4岁龄,孕母牛发病率高。
临床症状
体温升高到39—40.5℃,呼吸60—80次/分钟,脉搏90—11次/分钟。病程短、死亡快、发病后一般在几分钟、几十分钟或几小时内死亡。腹部臌胀明显,耳尖,蹄部,鼻唇部发绀,食欲减少,废绝,精神沉郁。
表现神经症状,乱冲乱撞,转圈,倒地,口流白沫或红色泡沫,四肢划动,全身肌肉颤抖,抽搐,怪叫,呻吟。呼吸困难。也有不具任何先兆症状者突然死亡。
粪便呈深绿色或褐色。有时见有血便,并有特殊恶臭味,污染肛门周围、后肢、尾部皮毛。仔猪表现为红色下痢,与大肠杆菌合并感染时拉黄色、黄红色、土灰色稀粪,脱水消瘦,部分猪呕吐,体质弱。
剖检病变
以肠道出血为特征,尤以空肠段最为显著。
淋巴结 腹股沟,肠系膜淋巴结出血,红白相间,呈大理石样变水肿多汁。
胸腹腔 胸腹腔积液且呈黄色。
心脏 心肌变软变薄,心肌表面有树枝状充血,心包积液,心内外膜、心耳充血。
肠 肠腔充气,特别是小肠臌气,肠壁松弛,使肠粘膜变得薄而透明,浆膜有出血斑,空肠与回肠充满胶冻状液体。部分粘膜坏死形成溃疡。盲肠粘膜有出血斑点。内有稀粪且有气体
胃 胃充满内容物及气体,胃粘膜脱落,胃浆粘膜血管充血。
肝 肝肿大,质地脆易碎,病程长者呈土黄色。胆囊肿大,充满胆汁。
脾 肿大2—3倍,甚至肿大破裂,周边也有出血点。
肾 淤血,有的有白斑。
肺 肺充血,出血,气管环充血。且气管或支气管中常带有白色或红色泡沫。有些病例生前咯血。
实验室诊断
5.1 采集病死猪的空肠,回肠,盲肠,肠粘膜以及心血、肝脏病变组织。
5.2 直接涂片瑞氏染色,多量两端钝圆的粗大杆菌,有荚膜,部分菌体中央或近端有芽孢,芽孢小于菌体横径。
5.3 将被检材料接种肉肝汤培养基及紫奶培养基,置37℃温箱厌氧培养经6—8小时,肉肝汤变得混浊并产生大量气体。紫奶培养基中牛乳凝团成多孔的海绵状凝块即“暴力发酵”。
5.4 牛奶培养 由于本菌能迅速发酵牛乳中的乳糖。呈现一种特有的强烈的凝固产气反应。
5.6 生化反应 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乳糖、果糖均产酸产气,不能发酵甘露醇。
防治
6.1 以防制为重点。采用本地分离的菌株经甲醛灭活后,加Al(OH)3制成灭活菌。对受威胁猪进行紧急接种。或采用多价疫苗注射,克服型不对号的不足,间隔2—4周注射2次,也可明显提高保护力,在疫情严重的疫点预防注射后1个月,加强免疫注射,免疫效果更好。
6.2 加强母猪饲养管理、母猪饲料配方科学。
6.3 对怀孕母猪用C型魏氏梭菌福尔马林氢氧化铝类毒素,在临产前一个月肌肉注射5ml,两周后再注射8ml,使母猪产生免疫,仔猪出生后吮吸母猪初乳可获得被动免疫,也是预防本病有效方法。
6.4 加强产房管理 猪舍及周围环境采用二氧化氯等消毒,接生前母猪奶头清洗消毒,可明显减少本病发生与传播,胎衣、尸体进行无害处理。
6.5 药物治疗 对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筛选敏感药物(用平时不常用的药物)如江西某猪场对该场分离的魏氏梭菌进行药敏试验,其结果表明:高度敏感药物有氯霉素、头孢哌酮;中度敏感药物有红霉素; 不敏感药物有氟哌酸、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氨苄青霉素、杆菌肽、痢特灵、丙氟哌酸。
首先用高效药物混饲作基础治疗,对有明显症状者静脉注射甲硝唑水溶液可收到明显效果(怀孕母猪会强烈引起平滑肌收缩,导致流产)。
6.6 发现疫情立即封锁,处理病畜,严禁尸体乱扔。烧毁垃圾、彻底消毒可完全控制本病的流行。
鉴别诊断
7.1大肠杆菌病 其症状与仔猪的黄白痢的症状相似。但剖检魏氏梭菌病肠道有明显的出血且空肠段臌气明显,浆膜层有气泡,淋巴结出血,肾针尖状出血,脑膜出血严重。
7.2炭疽病 两种病腹胀明显,呈急性过程。但炭疽常有天然孔流出暗红色粘稠象煤焦油血液,血液凝固不良。皮下呈黄色或红色胶冻样浸润。另外可以进行细菌学检查,炭疽杆菌革兰氏阳性、有荚膜、无鞭毛,在动物体内呈“竹节状”排列。在普通培养基上,菌落呈典型的“卷发状”。
7.3 肉毒梭菌中毒症 两种病的临床相似点,突然发病、急性死亡。但魏氏梭菌病腹胀明显。肉毒梭菌中毒症病,曾有饲喂腐败下脚料史。膘情越好吃得越饱的猪中毒越深
7.4 氟乙酰胺中毒 两病均引起猪“暴死症”,氟乙酰胺中毒病有误食灭鼠毒饵病史,或被人所害,投毒所为,猪发疯,然后痉挛死亡,发作快,试用解氟灵能控制病情,且死后无腹部臌气。
小结与讨论
8.1 本病目前虽不是常见病,但此病来势凶猛。表现出症状后难以治疗,且死亡率很高。应引起养殖户和兽医技术人员的重视。
8.2 魏氏梭菌常与其它菌混合感染,如临床上已分离到巴氏杆菌、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但也有单独感染的。
原文:养牛 > 养牛养殖技术:肉牛魏氏梭菌病的病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及防控措施
网址://m.mfservicos.com/yangniujishu/201030109.html
[养牛养殖技术]该病是由于采食大量含硝酸盐、亚硝酸盐的饲草,饲料而引起的急性中毒。发病时可视粘膜发绀,呼吸困难等急性贫血性缺氧症,牛最易发。 1、病因。大量使用家畜粪尿,硝酸铵和除草剂,以...
[养牛养殖技术]改良牛具有体型大、增重快、产肉率高等特点。但尽管改良牛有生长和发育快的遗传性,若饲养条件跟不上,获得的遣传性也不可能成为显性,甚至没有本地牛耐粗饲、适应性强的特点,致使...
[养牛养殖技术]预防牲畜传染病的发生,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加强环境卫生。经常清扫消毒,及时消灭病原体及蚊、蝇、鼠等传播媒介;2、不引人传染源。从外地购人牲畜时,应在当地兽医站的指导...
[养牛养殖技术]1、要确保饲草饲料的相对稳定,防止突然变换牛的肥育期间,尤其是强度肥育或快速催肥。若突然变换,必然引起瘤胃内环境改变,直接影响瘤胃微生物区系和发酵活动,导致降低发酵度和饲...
[养牛养殖技术]牛肺疫:牛肺疫又名为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牛胸膜肺炎状支原体所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病牛或带菌牛是主要传染源,病原体随呼吸和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经消化道或...
[养牛养殖技术]犊牛喂料过早或过晚,对其生长发育和健康都不利。实践证明,犊牛3周龄开始喂给草料最为适宜。 犊牛在3周龄以内,前胃(瘤胃、网胃、瓣胃)都很小,不具备消化草料的能力,也没有微生物...
[养牛养殖技术]食管阻塞是由于吃了过大的块根料,如甘薯,大头菜、甜菜、萝卜、白菜根及有些粗硬的干草等,这些大块食物阻塞在食管内不能进又不能出,即引起了食管阻塞。症状发病前一切正常。饲喂...
[养牛养殖技术](1)舍饲肉牛一般每天饲喂两次,这样便于安排和管理,但是研究表明增加饲喂次数,延长采食时间,可使肉牛酮体脂肪厚度,通体重量提高,降低酮体的瘦肉含量。(2)肉牛日粮中添加一定数量的酶类...
[养牛养殖技术]一、建立消毒制度谢绝外来人员参观入场。肉牛场门、各区入口处消毒池内要保持有高浓度消毒液,并要时常更换。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要更换衣、帽、鞋,经紫外线消毒15分钟后才能入...
[养牛养殖技术]犊牛坏死性喉炎俗称犊牛白喉。它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一种特殊的恶性型坏死杆菌病。临床以口腔黏膜、齿龈硬肿、坏死和溃疡及肺炎为特征。 一、临床症状犊牛白喉多发生在1~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