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上)[致富早班车]
主持人:早上好,听众朋友,欢迎您收听今天的“致富早班车”,我是杨林。今天我们主要来和大家聊聊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大豆,一年生草本植物,属于豆科大豆属,我们常见的黄豆、青豆、黑豆、毛豆等都归属于大豆。大豆起源于我国,古代称其为菽,在我国已有5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大豆种子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蛋白质和油料作物,我们常吃的豆油和许多豆制品都是由大豆加工而来。
我国是大豆种植大国,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900万公顷左右,其中,东北三省的春播大豆、黄淮海流域的夏播大豆、长江流域的夏、秋播大豆是我国大豆的三大主要产区。
在大豆生产中,病虫害一直是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危害大豆的病虫害具有种类多、危害重等特点。在今天这期节目,我们就给大家讲大豆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首先,来看看大豆病害。
目前,在我国大豆生产区,常见的大豆病害有20多种,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是大豆包囊线虫病、大豆花叶病毒病,其次还有大豆灰斑病、大豆锈病、大豆耙点病等;
大豆包囊线虫病又叫大豆根线虫病,俗称黄萎病、火龙秧子,是一种烈性土传性病害,也是世界上大豆的一种毁灭性病害。
大豆包囊线虫病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尤其是在东北较为干旱的砂碱地,发病更加严重。发病田轻者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达到90%以上,甚至绝产。
大豆包囊线虫病具有发病时间早的特点,通常在幼苗期开始出现发病症状,发病后,植株生长缓慢,叶片由下向上逐渐的变黄,病株在田间的分布呈点状或片状,远看好似缺肥缺水症状,很容易造成种植者的误判。到了成株期,感病植株与正常植株相比会明显矮化、廋弱,同时,开花期延迟、花的数量减少,空豆荚、瘪豆荚、小豆荚增多,最严重的会造成植株顶端干枯甚至全株死亡。地上部表现出来的这些症状其实都是由于根部受害引起的,挖出感病植株的根系部分,我们会发现,大豆的主侧根不发达、须根很多,根系上豆科植物所特有的固氮根瘤数量,明显减少甚至没有。用清水轻轻涮掉跟上的泥土,仔细观察,还会看到,在大豆的根系上附生着许多乳白色的小颗粒,颗粒大小在0.1-0.5毫米之间,这些小颗粒就是大豆孢囊线虫病的病原物,大豆包囊线虫的雌虫,也就是孢囊。
在生物学分类上,大豆包囊线虫属于垫刃目异皮线虫属。要经历卵、幼虫、成虫三个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在形态上最大的特点是雌雄异型。
在显微镜下,放大10倍以后,雌虫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乳白色、有很厚的角质层外壳、形状像柠檬一样。雌虫发育到后期,颜色会变成褐色、同时在体内孕育出大量的卵,有卵的雌虫,我们通常称其为胞囊,每个孢囊里大约有300-500粒卵,卵长椭圆形。进一步放大显微镜的倍数,我们往往会在孢囊的周围看到大量的线虫,这些线虫就是刚孵化出来的幼虫,幼虫的形状象针一样呈线性,头钝尾细长,当放大到40倍时,我们还可以清楚的看到幼虫头部的口针——它们的危害武器。雄虫和幼虫的形状差不多,只是个体稍大一些。
在生活习性上大豆孢囊线虫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它只寄生豆科植物,在土壤里的生活区域和大豆根系的分布层基本一致,主要生活在地表20厘米以上的土层里, 30厘米以下的土层里数量很少。其次,大豆包囊线虫是一种好气性生物,喜欢通气性良好的砂壤土,尤其是盐碱土,在PH值小于5的酸性环境里、或在粘重潮湿或淹水的土壤里,大豆包囊线虫都无法正常生长发育,所以,在南方很少发生此病;另外,大豆包囊线虫生长发育的适温是24—35摄氏度,超过40摄氏度和低于零下20摄氏度都无法正常存活;还有就是胞囊的角质层很厚,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一般在3-5年,长的可以达到10年以上,因此,连作、重茬有利于土壤中积累胞囊线虫数量,加重病害。下面,我们来看看大豆包囊线虫病在田间是如何发生的呢?
冬季,大豆包囊线虫主要以胞囊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或附着在种子上在贮藏环境中越冬,这些带有胞囊的土壤或种子就成为第二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
第二年春天,当地温达到15摄氏度时,土壤中胞囊里的卵开始孵化出幼虫,幼虫进入土壤中,遇到大豆幼苗根系,从新根的根尖侵入。这是科研人员通过染色展示出的幼虫侵染大豆幼根的过程,红色的就是正在侵入的幼虫。幼虫侵入根组织后,在根内进行寄生生活,在生长后期,会发育成异型的雌雄成虫,雌成虫身体膨大后突破根表皮,虫体的大部分露出根外,仅用口器吸着在大豆根上,我们在根上所见乳白色小颗粒就是它们;雄虫进入土壤,和吸附在根上的雌虫交配后死亡,交配后的雌虫体内形成卵粒,进一步膨大形成胞囊。胞囊很快脱离根表皮,落入土壤中,如果温湿度条件合适,胞囊中的卵又开始孵化,进行再次侵染。在夏季,大豆包囊线虫30天左右就能完成一次侵染。我国黑龙江省的中南部和吉林省的中北部地区,一年一般可以侵染3次,河南省的夏大豆产区,一年可以侵染四次;在河北省的春大豆产区一年可以侵染六次。到了秋季,胞囊中的卵不在孵化,躲在胞囊的保护壳里在土中越冬。
土壤中的大豆包囊线虫,自身的活动距离很有限,一生的移动范围只有30-50厘米,它在田间进行传播扩散的途径,主要靠水流、田间操作等,另外,大风也可以将土表的胞囊吹到异地,进行远距离传播。
大豆苗期,如果土壤中含水量低,比较干旱,就容易引起大豆包囊线虫病,尤其是在沙土地、盐碱地更容易加重病害。
防治大豆孢囊线虫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原则。
在大豆生产区,首先要坚持严格的轮作制度,避免和豆科作物连作。有条件的地方,选用水旱轮作2-3年效果最好;也可以和玉米、小麦等禾本科作物轮作,感病较轻的黑壤土,要坚持3年以上的轮作,盐碱土或砂壤土至少要坚持5年以上的轮作,才可以明显的减轻病害。
选用抗线虫或耐线虫的大豆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目前,我国推广的大豆新品种中,抗、耐线虫的品种有抗线1-4号、吉林23号、吉林32号、齐黄25号、齐黄29号、皖豆16、庆丰1号、嫩丰14、嫩丰15等:我们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选择使用。大豆抗病品种,使用年限长了,容易产生品种退化,使抗病能力降低,因此,还要注意进行品种的提纯复壮工作或及时更换品种。
对于曾经发生过大豆包囊线虫病的地块,除了采取前面讲到的预防措施外,还需要使用一些化学药剂在播种前进行土壤处理加强防治。土壤处理要求将药剂施在地表20厘米的土壤内,种子和药剂要分层隔开,避免产生要害。药剂选择可用每亩5%甲基乙柳磷颗粒剂8千克,或15%涕灭威颗粒剂0.7-1千克,或 5%甲拌磷颗粒剂8千克。在播种前10-15天,开20厘米深的浅沟,将拌匀细土的上述药剂施入沟中,施后马上覆一层薄土进行覆盖隔离,10-15天后,就可以在上面播种了。上述农药的毒性都比较大,使用时严禁加水制成悬浮液直接喷洒。
下面我们来说说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花叶病毒病是另一种对大豆生产危害较大的病害,由于防治困难,又有植物癌症之称。
在我国,大豆花叶病毒病发生很普遍,全国各地大豆种植区域都有发生,南方发病普遍要重于北方。发病年份一般可造成减产5-7%,重病年份减产10-20%甚至50%以上。
大豆花叶病的危害症状往往在叶片上表现最为明显[//m.mfservicos.com/],有两个典型的特征,一是叶片黄花花叶,二是叶片皱缩,发病严重时,黄花、皱缩同时发生,叶片出现严重的扭曲、畸形、黄花现象,如果苗期发病较早,变形的植株会僵缩在哪里,不再生长。
引起大豆花叶病的病原物主要是大豆花叶病毒。
大豆花叶病毒是一种专寄性病毒,只侵染豆科植物,如大豆、绿豆、菜豆、苜蓿、紫云英等;和其它病毒一样,大豆花叶病毒,如果脱离了活体植株,活性会很快降低,体外保毒时间只有1-4天;因此,大豆花叶病毒是无法在病残体上存活越冬的。
但病毒可以通过种子越冬,在南方,还可以在蚕豆、豌豆、紫云英等豆科冬季作物上越冬。
这些带有病毒的种子和感染了病毒的冬季豆科作物,就是第二年大豆田中病毒病发生的初侵染源,或者说是最初病毒来源。
有了初侵染源,病毒在田间的传播主要靠的是蚜虫等刺吸取食的昆虫。带有病毒的种子,长出带有病毒的病株,蚜虫在病株上刺吸取食的过程中,会带上病毒,如果迁飞到健康植株上继续取食,就会将病毒传给健康的植株,当田间蚜虫数量过多时,病毒会随着蚜虫的迁飞,在田间被迅速的传播、扩散,从而造成病毒病的大流行。
高温、干旱的气象条件,有利于蚜虫的生长和繁殖,会更加加重病毒病。
大豆花叶病毒病一旦发病,很难恢复治愈,所以,防治策略应以预防为主,重点防治蚜虫相结合,具体可以参考以下技术措施:
一选用抗病品种:在生产中,首先,要选用抗病毒品种,象中黄9号、中豆26、吉科豆5号、吉林30、辽豆11号等。抗病品种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连年种植后,会出现抗病毒能力逐年下降的现象,因此,要注意加强对抗病品种的提纯复壮工作;如果抗性出现了严重下降,需要改种适合当地的其它抗病品种。
二使用无毒种子:种子是大豆花叶病毒的主要传播者,因此使用无毒或低毒的种子是防治病毒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要保证种子无毒或低毒,需要在种子生产过程中下功夫,首先要选用无病毒或低毒的专用母种,其次,做为种子田的地块,前茬要保证没有种过豆科作物,同时,与其它豆科植物要保持100米以上的隔离距离,在生产过程中,及时去除田间的发病植株,要求田间病株率低于0.5%。病株率高的田块,或病株上的种子,都不能作为种子使用。
三防蚜治蚜:蚜虫是大豆花叶病毒在田间流行的主要传播者,因此,防治病毒病必须要做好蚜虫的防治工作,发现蚜虫,及时喷施杀蚜剂,喷施时间要在蚜虫发生初期开始,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 2.5%溴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喷药间隔7-10天,连续喷施2次。在防治时,应注意几种杀蚜药剂交替使用,防止多次使用一种药剂,使蚜虫产生抗药性。
四化学防治:如果田间发生了病毒病,在发病初期,可用31%吗啉胍-三氮唑核苷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施防治或用3.85%三氮唑核苷-铜-锌水乳剂500倍液喷施防治。这些病毒钝化剂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抑制病毒的活力,控制病情继续蔓延。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大豆灰斑病:大豆灰斑病又称褐斑病、斑点病、蛙眼病。也是一种在我国大豆生产中常发的病害,其中,以黑龙江省发生最为严重,发病田块一般减产5-10%,严重的减产20%-30%,同时,大豆籽粒中的蛋白质和油份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大豆灰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以侵染茎、荚和种子。在叶片上发病的典型症状是:病斑呈圆形、边缘褐色,中央灰色或灰褐色就像蛙眼一样,病重时,病斑合并,造成叶片干枯脱落。发生在茎杆上的病斑呈纺锤形或椭圆形,豆荚上的病斑和籽粒上的病斑明显与叶斑相似,为圆形蛙眼状,轻病粒仅产生褐色小点。
大豆灰斑病是一种真菌病害,病原物是大豆短胖孢,属于真菌界半知菌类,病菌大豆短胖孢由分生孢子和菌丝体组成,分生孢子相当于病菌的种子,分生孢子萌发后形成菌丝体。
大豆短胖孢菌喜欢潮湿的环境,生长最适温度为25-28摄氏度,低于15摄氏度、高于35摄氏度,病菌都不能正常生长。另外,大豆短胖孢菌侵染的专一性很强,只侵染大豆或野生大豆。
大豆短胖孢菌可以在病残体上和种子上越冬,病残体上的带菌量通常比种子要多的多,因此,病残体是第二年灰斑病发生的主要初侵染菌源。
当气温在15—30摄氏度,如果遇到连续多天的阴雨天、空气湿度大或植株上有露水时,往往容易诱发或加重病害。
下面,我们来看看大豆灰斑病在田间是如何传播流行的。残留在土壤中病残体上的大豆灰斑病菌,第二年,遇到合适的温湿度,会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随风、水迅速扩撒侵染大豆植株,形成病斑,如果温湿度合适,新生病斑又会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随风、水继续扩散、侵染,从而在田间造成病害大范围流行。
大豆灰斑病通常在大豆进入开花后期以后,容易发病,主要原因是,这时的田间植株长势旺盛,已完全封垄,植株中下部相对郁闭、通风不畅,空气湿度较大,从而诱发病害。在东北,该病一般在6月上中旬开始发病,7月中旬进入发病盛期。
防治大豆灰斑病要采取抗病品种,农业防治和化学喷药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技术措施。
一农业防治:抗病品种:在病害易发地区,首先要选用抗病品种。目前,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的抗病品种有鲁豆10号、农大5824、黑交98-1744、垦农4号、合丰29号、豫豆22号、东农42号等等,我们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选择。轮作倒茬:其次,在安排生产时,要注意合理轮作、避免重茬;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入冬前深翻土地,这些措施都可以减少越冬病菌数量,减轻下一年的发病程度;选种:另外,在播种前要将这种病豆、霉豆、烂豆挑出来,否则,不但影响出苗率,还会传播病菌;合理密植:还有,合理密植、及时锄草,可以降低田间温、湿度,创造不利于病菌发展的农田环境,也能有效的减轻病害的危害。
二喷药防治:在开花、结荚容易发病的时期,要及早进行喷药防治,可用36%多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施防治。注意喷药时间要选在晴天上午6—10时,下午3—7时,喷后遇到下雨要重新喷施。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大豆锈病:在我国南方地区还有一种流行猖獗的真菌病害,那就是大豆锈病。大豆锈病主要危害大豆的叶片,发病时,叶片上出现红褐色斑点,在叶背面病斑稍隆起,周围有铁锈状粉末,严重时叶片变黄枯焦脱落,豆粒不饱满,一般造成大豆减产10~30%,严重时减产可达50~60%。
大豆锈病是由豆薯层锈菌引起的,豆薯层锈菌属于真菌界担子菌亚门。该病菌能产生大量的孢子,孢子就像种子一样能够萌发,萌发适宜的温度是15—26摄氏度,荫湿的气候环境,孢子萌发速度快,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豆薯层锈菌孢子主要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菌源。
春季,病菌产生孢子,孢子随风、随水四处飘散,在大豆田中,遇到合适的温度、湿度,在植株的叶片上萌发,侵入叶片组织,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形成病斑,同时又产生大量的孢子,继续扩散、侵染。
豆薯层锈菌喜欢荫湿的环境,因此,雨天、雾天、清晨露水较大都容易引起大豆锈病的流行。在田间,幼苗期一般发病较轻,开花、结荚阶段发病较重。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风透光差、相对湿度大等,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大豆锈病的防治原则和大豆灰斑病的一样,以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同时结合农业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我国目前推广的抗病品种有中豆19、中黄2号、中黄4号、油84-87、早春1号、秋豆1号、玉山青皮豆、柳豆1号等,种植者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市场需求参考使用,其它防止措施可参考灰斑病的防治技术。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大豆耙点病:在我国各地的大豆生产区,还有一种常发性真菌病害,就是大豆耙点病。
大豆耙点病主要在叶片上发病,茎杆、豆荚、种子上也可以发病,叶片发病时,出现红褐色的病斑,病斑四周扩散出浅黄绿色晕圈,大病斑上还有轮纹,容易造成叶片早落,影响产量。
大豆耙点病除了危害大豆等豆科植物,还可以危害棉花、黄瓜、辣椒、芝麻、番茄、西瓜等多种作物。
大豆耙点病是由山扁豆生棒孢引起的,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菌源,可在休闲地的土壤里存活二年以上。多雨和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有利发病。
有关大豆耙点病的防治,可以参照灰斑病的防治技术。
农民朋友们,防治病害,关键是要弄清病原,掌握它的发病规律,积极预防、及早对症下药,做到有的放矢,希望今天的节目对您今后的大豆生产会有所帮助或启发。
原文:农作物粮油 > 农作物粮油种植技术: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上)[致富早班车]
网址://m.mfservicos.com/liangshizhongzhi/201012857.html
[农作物粮油种植技术]芝麻是我国重要的粮油作物之一,在我国各地皆有种植,但是在种植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农户的种植效益。今天小编为大家降解的芝麻旱灾,为大家详细总结了芝麻...
[农作物粮油种植技术]现在即将进入到春耕,油菜也已经陆陆续续进入抽薹开花期,这时主要做的是预防低温冷害,但是有农户发现自家油菜出现营养不良长不高的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该怎么解决呢?随小...
[农作物粮油种植技术]时下正值南方早稻插秧时期,今年我国南方气候对早稻插秧是非常有利的,而且未来一段时间,这种气候还在持续,加上疫情已经在缓和,所以专家也是建议农民朋友抓紧时间开展插秧工作,而且...
[农作物粮油种植技术]花生针期是花生从始花到50%植株出现鸡头状幼果的一段时期,是花生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时期,也是需肥量旺盛和水分敏感期,这时管理关系后期的产量和品质。那么对于花生花针...
[农作物粮油种植技术]棉花是一种耐涝性比较强的作物,在受涝2-3天,排水后植株完好,受涝十几天后,它的叶片脱落,主根烂掉一般,只要生长点未死,排水后及时管理,约20天后植株可恢复生长。那么棉花在受涝后该...
[农作物粮油种植技术]1、秧田管理寄秧后,保持秧田水位齐畦面,水位过高薹管受淹腐烂,会使分蘖芽死亡;水位过浅薹管吸不到水,易干枯。新芽抽出泥面,灌水上秧板,出苗后7天左右施复合肥10~15千克亩。一般寄...
[农作物粮油种植技术]在水稻施肥过程中,会出现肥料漂浮在水面上的现象,农民将其称为浮肥现象,很多朋友对这个现象不是很了解,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了解水稻浮肥现象的原因...
[农作物粮油种植技术]在我们生活中是离不开棉花的,棉花在我国的种植面积极为广泛,而在棉花种植过程中,倒伏是最让人头疼的一种新型,如果不及时应对,那么导致棉花严重减产。下面小编就为带来地膜棉花倒...
[农作物粮油种植技术]1、除草在进入春季后,小麦进入到快速生长期,但是杂草生长的更快,所以没有除草的麦田,应该抓紧进行。除草一般都是化学药剂,而春季化学除草要注意小麦的生育状况,主要看是否拔节,如...
[农作物粮油种植技术]随着现在温度逐渐的回升,大多数地区也开始进入到了春玉米种植的时间。春玉米种植,其施肥工作肯定是不可缺少的。合理施肥能够有效提高春玉米的产量与品质,对春玉米的生长是非常...